发布时间2025-06-08 19:00:14 来源:小编 阅读次数:次
凉州攻鼓子,是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◆★◆,已有两千多年历史■■。它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★★■■,表演规模宏大、气势磅礴、场面壮观,给人以威武雄壮、粗犷豪放的美感,具有鲜明的西北特色■■■★◆★,被誉为“西部鼓魂”。2008年,凉州攻鼓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■■★。
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,通俗幽默、风趣生动、富有哲理◆■★★,多为五字、七字或十字,音乐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◆◆◆,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,曲调流畅动听★■★★◆■,富于变化■★★■■,即兴创作性很强,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。凉州贤孝的表演者多为盲人艺人,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才华,以手为笔,以歌为纸,绘制了一幅幅动人的民俗风情画◆★■。行走在武威■■◆■◆,你不仅能感受到凉州贤孝的艺术文化魅力,更能体会到那份来自武威民间的温暖与感动。
凉州攻鼓子的表演,如龙腾虎跃般自由洒脱◆★■★。表演者基本两人一对,八人一组■◆★,身背红鼓,身着黑色“十三太保衣”,足蹬快靴■◆★,头戴黑幞帽,帽上插两支野鸡翎,气质形象宛如一个个古代武士,气度非凡。表演时★★★★,他们的表情冷峻刚毅★★■★★,动作刚劲有力,步伐沉稳矫健,每一次鼓点的起落,都满载武威的文化韵律;每一次阵法的变幻★■,皆演绎着武威传统文化的故事■◆。
“三弦在手曲在口,口口声声心相扣。”凉州贤孝,这门古老而质朴的武威民间说唱艺术,以它独特的地域方言唱腔及鲜明的艺术风格,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在武威,不论是乡间小道还是城市街头◆◆■■,你都能看到三两艺人,或怀抱三弦,或手拉二胡,席地而坐,边奏边唱◆★■◆■。那旋律时而低沉婉转,时而高亢激昂◆★,仿佛带你穿越古今,领略那些英雄贤士、淑女烈妇、孝子贤孙★★★■、帝王将相的故事■■,感受那古老淳朴、绚丽多姿的武威民俗风情。
“天上的星星数不清,华锐的歌儿唱不尽。”华锐藏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■◆,是一种集歌唱娱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。
华锐藏族民歌内容丰富、体系完整,涉及面从宗教文化到历史地理,再从风土人情到社会生产,体现了华锐藏族群众在民族变迁历程中对生命悲剧成分的深度包容■◆■,以及他们对和谐自然的广泛认知。由于它语言朴实精练、节奏明快,易记易唱,所以流传十分广泛。主要在各种大中型节庆宴会和不同性质的生活场合里流存传唱■◆★■◆◆。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相信来到武威,看一场凉州攻鼓子表演,你将会直观地感受到武威人民的那份不屈不挠的雄心壮志,深刻感受到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。
华锐藏族民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是大众语言的精华,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◆★■■◆◆。它不仅是一项非遗,更唱出了天祝乃至武威人民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向往■◆★◆■。